旅游网

旅游网 旅游网 户外运动 查看内容

[专栏·原创] 爱斯基摩与夏尔巴

2014-8-1 10:17| 发布者: 旅游网_miller| 查看: 129| 评论: 0

摘要: 【文/赵牧】没有爱斯基摩人,阿蒙森的南极点探险,未必能够成功;皮尔里则绝对不可能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没有夏尔巴人,则希拉里也几乎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    在梳理南北极探险史脉络 ...
【文/赵牧】没有爱斯基摩人,阿蒙森的南极点探险,未必能够成功;皮尔里则绝对不可能成为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人;没有夏尔巴人,则希拉里也几乎不可能成为第一个登上珠峰的人。

    在梳理南北极探险史脉络的过程中,我发现两个分居在天南海北的小民族,竟扮演过相似的角色。这两个小民族,一个是爱斯基摩人,散落在北极圈一带;一个是夏尔巴人,生活在喜马拉雅南麓的尼泊尔境内。

    我先从比较熟悉的夏尔巴人说起。

    先提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谁是第一个登山上珠峰的人?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图1:希拉里与诺盖丹增
图1:希拉里与诺盖丹增

    1953年英国登山队类首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峰后,谁是第一个到达珠峰顶峰的人,就一直就是一个谜。因为来自英联邦澳大利亚登山家爱德华·希拉里爵士在成功登顶后就与协助他登顶珠峰的夏尔巴人若尔盖·丹增相约,对他俩人谁先登顶一事永远保密。

    希拉里十分清楚这一问题的微妙——如果说是若尔盖·丹增首先登顶,这对整个英国的面子怕是都不那么好看;如果说是希拉里率先登顶,那么全世界的新闻界都可能完全忽视若尔盖·丹增的存在,这对夏尔巴人是巨大的不公,因为在那个年代,如果没有夏尔巴人的帮助,希拉里登顶的可能性则会小很多。希拉里对夏尔巴人的感激之情,可以从他后来120多次访问尼泊尔、筹集资金帮助夏尔巴人建小学等各种慈善活动中看得一清二楚。

    希拉里的顾虑并非多余,1988年,我在采访中日尼三国登山家"双跨珠峰"活动时,当时尼泊尔队的绝对主力昂·拉克巴现身说法,真切描绘了他们得到的与他们的能力、他们的付出多么不成比例,或者说至少他们内心深处是这样看的。

    在人类的北极探险史上也有类似的现象,那就是爱斯基摩人。

    从"爱斯基摩人"这个称呼广为西方社会所熟知的情况来推测,西方最早知道这个小民族的存在,应该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因为"爱斯基摩人"是北美印第安人对他们的称呼,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但生活在北美的爱斯基摩人却拒绝这个称呼,他们自称是"因纽特人"——意谓"真正的人"。不过,西方社会真正频繁与爱斯基摩人接触,却是在北极探险拉开大幕之后,从可查的资料中可知,至少在英国商人航海家马丁·弗罗贝舍1576年-1577年两次为打通北冰洋的"西北通道"的探险过程中,就与爱斯基摩人遭遇了。但这两次的遭遇并不愉快。

    1576年春,马丁率两条小船沿西北方向的美洲大陆方向航行中在一个海峡处遇到了划着皮筏子在海上狩猎的爱斯基摩人。这使探险队欣喜若狂,因为爱斯基摩人具有明显的东方人特征,这使他们确信离中国已经不远了。按照马丁他们的叙述,他们试图与这些爱斯基摩人建立友好关系,但5名爱斯基摩人却乘着他们唯一的小船上岸后一去不返,结果弗罗贝舍扣留了一名爱斯基摩人,但回英格兰不久,这个爱斯基摩人便感冒而死。弗罗贝舍1577年春再次率领3艘探险船再次起起航,这次他们是去寻找某个岛上的金矿,到达那个岛上之后,他们又与附近的爱斯基摩人不期而遇,结果在以物易物的买卖中,有个爱斯基摩人从衣服襟上割下一块皮子,硬要与船长换取礼物,由此引发冲突。因为有枪,马丁的探险队打死5人,俘虏了2个爱斯基摩人并把他们押回英国。

    1610年,英国航海家哈德孙受雇于英国伦敦一家公司第四次出征北极,航行到加拿大北部的哈德孙湾后因遇险爆发船员的叛乱。13名叛乱的船员把哈德孙和他的儿子等九人扔进一条敞篷小船,任其听天由命。叛乱的船员驾着大船"发现"号自顾逃命过程中也遭到了报应,其中有5人在途中与土著冲突被杀,最后只有7个人回到英格兰。

    在早期北极探险的历史中,可以看到印第安人与英国殖民者的冲突的悲剧在爱斯基摩人身上也有所体现,只是轻微许多。这是因为探险者的目的单纯许多所决定的,而且探险者也能领悟到从这个民族身上学到在极地必须生存智慧。

    在19世纪极地探险史上的迄今为止最大的悲剧——英国福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消息,最初就是先在北美爱斯基摩人中间流传到了英国的。到了19世纪末,各国极地探险家向爱斯基摩人学习生存智慧已形成相当普遍的共识、并且流行借助爱斯基摩的力量完成探险项目了。


图2 阿蒙森从爱斯基摩人那里学会了熟练驾驭爱斯基摩犬拉雪橇的技能
图2 阿蒙森从爱斯基摩人那里学会了熟练驾驭爱斯基摩犬拉雪橇的技能

    在此,可举两个代表人物:

    一是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挪威探险家阿蒙森;

    二是第一个到达北极点的美国人皮尔里。

    1900年,阿蒙森买了一条只有21.9米长,3.3米宽,载重47吨的小汽船,命名"格加"号,筹划他的第一次北极探险,但此后他奔波了3年仍未筹足资金,迫于债权人的逼债,1903年6月16日午夜他和早就精心挑选的6个伙伴悄悄地离开奥斯陆码头,8月20日进入兰开卡斯特海峡,两天后登上了富兰克林当年越冬的那个小岛,他们沿富兰克林当年的路线南下,终于观测到了磁针垂直的磁北极点。此后他们驶往威廉王岛度过冬,这正富兰克林探险队全军覆没的地方。但他们的运气好却得多,在这不但可以猎到驯鹿,他们还与加拿大北极地区奈茨利克爱斯基摩人交上了朋友,与他们一起打猎。正是这次探险阿蒙森深刻认识到了爱斯基摩人在极地酷寒环境中的生存智慧。他仔细观察学习他们的饮食、服装,驾驭爱斯基摩犬狩猎等技能。

     阿蒙森在北极向爱斯基摩人学到的生存知识,对他后来冲击南极点的成功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他在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上校展开的南极点竞争中之所以能率先到达南极点并且安危撤退,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高超组织才能,而且还包括他向爱斯基摩人学习了如何用裘皮保暖,以及熟练地驾驭爱斯基摩犬;而斯科特带的西伯利亚矮种马刚刚登陆就已死亡大半,他们带的机械化摩托雪橇也因技术不成熟,在向极地进发前就全部报废了。


图3 美国极地探险家 皮尔里
图3 美国极地探险家 皮尔里

    美国海军中校、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在征服北极点的行动中,也向爱斯基摩人学习了很多生存知识。1900年皮尔里在成功穿越格陵兰岛后明确地说道: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是在北极生存的最好方式。在第一次尝试冲击北极点时,皮尔里不仅在居住方法、行进方式和衣服帽袜等方面都采用爱斯基摩人的办法,而且还直接雇佣爱斯基摩人为他驾驶狗拉雪橇,并沿途建造冰房子。

    1905年,皮尔里第二次冲击北极点时,一共带了200多条爱斯基摩犬,甚至还有几个爱斯基摩家庭。这次虽然也失败了,但他到达了北纬87度06分的地方,离北极点只差273.58公里。

    1908年7月,皮尔里第三次冲击北极点的冲击。这次除了探险队22人成员外,他还雇佣了59个爱斯基摩人,带上了246条爱斯基摩犬,逐级建立补给站,波浪式向北极挺进。1909年4月1日,皮尔里一行行进到离北极点还有214公里。最后一批支援人员就地返回,皮尔里只带了亨森和4个爱斯基摩人作最后冲刺,年4月6日,他们终于到达了北纬89度57分的地方。可以说,如果没有爱斯基摩人的生存知识和直接帮助,皮尔里在那个年代,能否成功到达北极点也将是个极大问号。

    人类的南北极探险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人类第一次到达世界"第三级"——地球之巅,也过去了61年。在地球上的这三个极点上,两个小民族都烙上了他们不可或缺的印记。

    如今,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北极即使对普通人来说,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爱斯基摩人可以"光荣退休"了;但"第三极"的情况却非如此,自1922年英国人首登珠峰,开启喜马拉雅攀登热潮以来,无论是职业的高山探险还是后来出现的商业登山热潮,都让夏尔巴这个极具登山天赋的小民族无法隐退,尤其是商业登山,这个小民族帮助世界各国无数的人,圆了站在地球最高处的梦想,但他们付出的代价也是惨痛的。

    1922年,英国从珠峰北坡首登珠峰,就因为七名夏尔巴人在北坳遭遇雪崩遇难而直接宣告失败;

    2014年5月,在珠峰南坡孔布冰川,15名夏尔巴人死于一次巨大的冰崩,南坡的整个登山季随着所有悲痛的夏尔巴人决定"罢工"而宣告结束。

    回顾这些历史,我忽然想:不懂感激之情的人,或许也不可能写出真实的历史。

   

    注:希拉里没把"谁第一个登顶珠峰"之谜一直保留下去,若尔盖·丹增去世11年后,希拉里在1999年出版的《险峰岁月》一书中首次揭开谜底:"我们挨得很近,若尔盖·丹增把绳子松了松,我继续向上开路。接下来,我攀上一块平坦的雪地,从那放眼望去只有天空。"随后"丹增快步跟上来,我们惊奇地四处张望。当我们意识到登上了世界之巅后,我们被巨大的满足感包裹。"

    趣闻:有关爱斯基摩人,流行的说法其来自亚洲的蒙古人种。另有一无法查实的说法是,他们与藏族的血缘关系更接近。果真如此,爱斯基摩人与夏尔巴人就是"亲戚"了,因为夏尔巴是藏族的一个分支,直到今天藏族与夏尔巴人的语言沟通,几乎没有多少障碍。

[专栏·原创] 爱斯基摩与夏尔巴
GMT+8, 2025-5-9 07:08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分享到:
旅游网

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