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网

标题: 西藏的自然和文化地理 [打印本页]

作者: aiwan    时间: 2016-10-17 10:55
标题: 西藏的自然和文化地理
主要内容: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马丽华女士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西藏的自然和文化地理”为主讲题目,从一个宏大的视角描述了青藏高原生成、演变、发展的过程。讲座通过图片、实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了从1亿5千万年前直至今天,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的特点与变化。
主题词:青藏高原  自然和文化
时间:2009-07-30
主办: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西藏文化网
地点:北京大学百年讲堂


各位朋友、同学们,大家好!来到北大,心有感慨。20年前我做了两年北大的学生,从1988年到1990年,在北大中文系作家班读了两年书,是名副其实的“大”学生,当时我已经30几岁了,班上还有几位比我更大的。后来毕业时被视同为86级的中文系毕业生,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这是迄今为止我拿到的最高的学位。如果按照宗教界的术语叫做最高“果位”。实际上,我一直是北大的学生,学习从文学到社会学的多门学科,其中社会学包括人类学、民族学等,咱们北大的费孝通先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国内的民族学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补充和完善、发展。他提出了“文化自觉”,倡导“三美一同”。“三美一同”就是教导我们在看待其他民族文化的时候,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还把中华民族界定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这些理论对我们很有指导意义。这一系列的论述与倡导,我觉得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还是一种理想境界,更是指导我们的行为准则。  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西藏文化网在北大举办的“西藏文化讲堂”的系列讲座,就是一种实践。我多少年的写作也是一种实践。所以首次走上北大的讲坛,感觉有多重意义。
  今天,我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题目,作为走进北大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我想给大家一个宏观的论述,从一个宏大的角度给出一个轮廓,也就是从自然地理到文化地理做一个概述,以达到总结的目的。这个题目很大,很广,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我不是专家学者,确实是这样,我长期以来是个老编辑,也是个文学工作者,凡是涉及西藏各个领域、方方面面的,我都采访过、涉笔过。所以,我在讲这个宏大的题目的时候,有一些底气和发言权。因为讲座的时间有限,我不可能一一道来,只能是相对概括,同时也请大家允许我发挥一下。
  关于西藏的自然地理,我在“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书里有过介绍。对于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进行科考的历程和成果,做了记录,对于青藏高原数以亿万年计的形成演化的过程,做了描述。现在,截取一个片段,来大致说明这个过程。
  这个图片(图1)是古生物学家沙博士提供的。他的本意是要讲牡蛎中已经灭绝了的这一种,在1亿5千万年前从南美的智利,沿着古太平洋的洋流进行环球旅行,最后固化在藏北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唐古拉山,作为化石遗存下来。这是沙博士的本意。现在,我借助这幅图片,给大家展示一下在1亿5千万年前青藏高原尚未形成的状况:藏南包括拉萨,与藏北,包括藏东隔海相望的图景。藏北和藏东都是率先脱海成陆的。在此前的岁月都是来自南半球的板块向北推移,专家测量的速度是每年大概10厘米的速度。直到4千万年前,两块大陆发生碰撞,这是一个比较辉煌的时刻。在4千万年前,古特提斯的海水向西退却,最终它的遗迹成为现在的地中海。
(, 下载次数: 21)